丝诺
 
     

附会说开去

昨晚在《音韵学教程》里读到“附会”一词,忍不住圈了出来。是作者在批判之前的学者将汉语音节中的五个要素“声母”、“韵头”、“韵腹”、“韵尾”、“声调”强行与五行、五方、五色、五脏分别扯上关联。

不禁会心一笑,因为这种事,我经常做。

似乎是天生对分类感兴趣,初中时喜欢生物学科,只是因为能把“界门纲目科属种”背得好。大学时候,我便想着用什么样的分类方法能够管理自己的知识体系。因为爱好传统国学,便在一个专门的磁盘分区下建立“乐”、“礼”、“射”、“御”、“书”、“数”的文件夹,是为六艺。然后强行把现代学科装入传统六艺的框架,这种方法我一直在用,其实使用之初便觉得不好用,就是因为有太多牵强附会之处。比如“御”在古代是驾车,总不能单将交通法规或者科目一的题库存档其中,于是找到它的延伸意义:指挥、控制,那么管理学的知识就可以存放了;再延伸到布局、规划,那么棋术棋谱就可以存放了。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就是越分越乱,有时我自己也忘了文件的存放位置,因为根本不记得当时是按照什么出师有名的规则或者异想天开的“故事”附会的。

建立“个人图书馆”时就换了另一种分类方式:经史子集——附庸风雅,这可能是种病。其实我倒是试过当代的中图法,在印象笔记里建了26个字母,实际上却衍生了冗余数据,很多东西我是不感兴趣的,而且中图法分类细致,打理起来会浪费大量时间精力,确实不适合个人管理之用。但是经史子集分类的结果又导致“子”类中的内容过多,因为“子”即诸子百家,几乎涵盖了社会科学、自然科学的知识,这是我接触较多的领域——我是理工科的学生,现在从事软件管理工作。

回头想想,如果当初只是按需立案组卷,只管简单的贴上“社会科学”、“自然科学”之类的标签,倒也方便得多。时代在变,训诂之法在变,直接把传统的一套理论拿来实践,徒增麻烦,当然还有一种原因除外。

想到几年前学习《管理学原理》时,为了在考研试卷中出新出彩,也是干过这种蠢事。已不记得从哪些书籍中获得的灵感,只记得曾在笔记本上画过一颗“企业树”,树干为“木”、大地为“土”、骄阳为“火”之云云,当时更是翻遍易经六十四卦,在六爻中寻找管理真谛。有一种元素的是“太极”,有两种元素的是“阴阳”,有三种元素的叫“天地人”,有五种元素的就要按照“金木水火土”对号入座……华夏千年之学说,不怕找不到模型,然而在参加工作后再去想那些所谓创新的管理理论,只觉得有些幼稚。

不知道有多少学说的牵强附会是和我当初学记管理学一样,只是为了标新立异、博人眼球。学者们提出这些理论可能只是急于在一个领域建立体系,然而他们没有一个响亮、令人印象深刻的口号,只有借用已有的标签,这就像当今社会新成立的公司为了快速提高知名度,注册商标时化用词汇的“搭便车”现象——前些天在路边看到有家店名叫“卤人甲(路人甲)”,是不是卖卤菜的不知道,但这店名倒是一直没忘。

做学问与开企业不一样,企业以盈利为目的,而学术研究本该秉承对知识的虔诚与对科学的信仰。中华文化一脉相承,各个领域总能溯源至最古老的根,但是真的没必要将这些研究成果人为地加上关联。即使有关系,立论者也应当拿出有效证据,去伪存真,用数据与事实说话,“引经据典”尚且不足为信,而况信口开河。

网上有种说法,将五声、五行、五脏联系起来,说是传统中医教你用音乐养生,甚至搬出了《黄帝内经》,“角为木音通于肝, 徵为火音通于心, 宫为土音通于脾, 商为金音通于肺, 羽为水音通于肾”。这部巨著尚且说如是,我也就真信了,后来闲着没事随手查了查《黄帝内经》的原文,似乎也没找到这句话——也许我查漏了——不过即使真的有这样的说辞,我们也不能认为这种关联是科学的。比如《黄帝内经》确实记载过“天有五音,人有五脏;天有六律,人有六腑”之说,可这所谓的天人相应,就像我之前玩的文字游戏,照这种逻辑,我们自己也可以与时俱进地修改,如:天有七音(dol,re,mi,fa,sol,la,si)1注:特指音级,不同乐音体系的中的音级不同,人有七窍;天有十二律(朱载堉发明十二平均律),人有十二脉……其实

音韵学就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历史发展产物,不是在五行学说上建立起来的;五声调式是通过三分损益法生成的,与五行之说也没有关系。五行相生相克,这包含万物真理,它可以用于解释现象,却不能追究其原理。要探求真理,还得格物致知啊。

如页面未特殊说明,文章采用CC BY-NC-ND 4.0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来自丝诺博了个客《附会说开去》

评论

订阅评论
提醒
guest

0 评论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
           
   
0
希望看到您的想法,请您发表评论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