丝诺
 
     

2023年10月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二零二三年十月

中秋 · 晚安日志 · 手账 · 西方音乐史

晚安日志

2023年10月5日

增加“晚安日志”的栏目算是一次尝试,内容将介于“文章”与“说说”之间,用于记录不成熟的想法、生活趣事和读书感想——虽然我有在onenote或幕布中摘抄记录的习惯,但很少翻阅温习,定期整理下也好。不过暂时还没考虑放弃“说说”,毕竟“说说”是唯一在手机上也可以方便发布的方式。

“晚安日志”本是十多年前网易博客推出的一款九宫格式博文模板,当时不喜欢这种划水文章,玩了几回作罢,现在反而念旧,又想起它来。栏目准备每月更新,起名“月报”、“月总结”又好像在做工作报告,倒不如“晚安日志”还有些情趣。

得亏lofter还传承了网易博客的“黑历史”,2011年中秋夜写的晚安日志还真给扒出来了,打码部分的文字实在过于中二,还是别见人的好。

手账

Tin Pan Alley & Blues & Jazz

九月末翻了几页《流行音乐简史》,心血来潮想要做手账笔记,又正巧赶上国庆假期,水笔、胶带、贴纸、便签、笔记本……该准备的都准备了,画了两天思维导图,理清布鲁斯与爵士乐的时间线后,终于算是放弃了,果然这些心灵手巧的活不适合我。

举报

2023年10月4日

在B站一则关于打印机测评的视频下发现这样一条评论:

“最重要的是不能长期保存,最多三个月字迹都模糊了,考前缩印点小抄还可以。”

犹豫之下,我点了“举报”,理由是不宜青少年成长——为附会选项,这不是真正的原因。

与其说我讨厌作弊的行为,倒不如说我想举报的是一种不以为意的态度。而之所以犹豫,是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未举报过网友的评论。上次看到一段歌词这样唱到:

“压着课本抄作业/考试上的看一眼/现在想起来/会不会觉得很亲切”

歌曲《纪念》

也只是在弹幕中说一句“痛心!抄袭作弊为什么会被写进歌词反复吟唱?”,这次举报也许真的是“小题大做”,连平台都不一定会受理。

后来还是举报了,该意识到,比起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恶意,一种逐渐被人们淡化其错误性、羞耻性的行为一样可怕!愈是没人说,愈是要说,读圣贤书为思想独立,为敢于批判,而不是唯唯诺诺,随波逐流。

举报后突然反思,我是不是又“上纲上线”了?人性是多元多变的,人类社会的熔炉必定会包容人们对于低俗事物的消遣娱乐,这种包容往往又会孕育出新的文化,眼里不揉沙,这是在跟谁过不去呢?

这一刻的思绪,比二十九号的高速公路还要堵,删了又写,写了又删,只有在下丘脑的控制下写下:下一次,我还会举报!

中秋

2023年9月29日

文明

2023年10月24日

我就是好奇,如果有一天,文明被淹没,另一群生物(也许还是人类)挖掘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物品,如果他们能挖掘出存储着此博了个客里所有文字的硬盘,他们会怎么研究?

也许他们正在刀耕火种,不懂计算机存储,那么硬盘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装饰品,其用途成为未解之谜;也许他们已经发明了计算机,但汇编语言不通,并不能翻译出硬盘内的字符,其字符成为难以破解的密码。

四大才女

2023年10月27日

关于《胡笳引》中对四大才女的评定,这两天又做了调整,以班昭替换卓文君。

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非常高,名留青史的才女非常少,我觉得在评价四大才女时,不能只看她写了几首艳丽的诗词,而要看她的作品是否有反映当时时代的典型性、代表性,能否对一个社会做了深刻的反思与总结。

班昭入选四大才女,并不是因为《女诫》的思想,而是她在中国历史上印记了那段思想。也许在今人看来,那是迂腐、落后的,但是别忘了,没人能摆脱自己所处的时代。

班昭、上官婉儿、李清照皆为权贵,蔡琰虽稍逊色,但也多少沾了蔡邕、曹操的光,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,才女留名,其生前身后显耀有部分得益于地位与人脉。

October 2023

专业课进度

西方音乐史 80%
现代和声学 80%

我们不要简单地用后代文献的思路去理解先秦的历史,每一个时代最根本的问题,最基础的观念,最根本的社会制度、政治制度、文化观念、思想状况、人民生活的状况还是要尽可能立足于那个时代自身所形成的材料。

王珊谈历史

🌱在B站上关注了一位UP主,有一份史料说一分话,因为这种对历史的严谨态度,我乐意与她学习历史。

摘抄与感想

音乐是一种最私密的艺术,是一种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音,它与宗教一直密不可分,在教会的高墙保护下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延伸……最后,文明达到这样一个阶段——宗教艺术与世俗艺术之间的区别已不复存在。

保罗·亨利·朗《西方文明中的音乐》

🌱音乐是人性的表达,无论此人是否有宗教信仰,他都会需要音乐。中世纪的音乐可以在教堂中断卸无法被利用的功能,但只要能让它发声,音乐相关的理论、技巧、审美都会像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一样,在夹缝中求生,直到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。

贝多芬的《第九交响曲》树立了一个社会随时可能失去的宝贵理想:自由、平等与博爱。在1824年首演时,贝多芬因为耳疾已几乎听不到声音,他站在舞台上,面对着乐队,仔仔细细观察着乐队乐手的表演,对于观众的欢腾充耳无闻。

西方音乐史

(浪漫主义时期)人们更喜欢古典音乐、经典音乐,对于当代音乐往往持批判与审慎的态度,你说“观众越来越保守了”,可以这么说。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一种“对比”的文化兴趣,用以前的音乐与当代音乐进行对比,从而看到新的潮流中需要批判与评价的东西,“音乐评论”应运而生。当人的耳朵朝向历史,他所发现的将是一个丰富的文化资源。

西方音乐史
如页面未特殊说明,文章采用CC BY-NC-ND 4.0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来自丝诺博了个客《2023年10月》

评论

订阅评论
提醒
guest

0 评论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
           
   
0
希望看到您的想法,请您发表评论x